Google [站内搜索]

预览模式: 普通 | 列表

南平掌故之——建瓯锥栗的传说

建瓯地处我国东南丘陵腹地,古为“百越”之地,秦时属闽中郡,汉时属会稽郡。东汉建安年(196年)立县,即以年号为县名。三国吴永安三年(260年)升为建安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改称建州。宋时又改称建宁府。一千多年来,建瓯所辖疆域多有变化,但一直是闽北地区郡、州、府、路治所所在,和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

建瓯气候温和,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是锥栗的原产地和主产区。建瓯锥栗的人工栽培,始于公元初年(汉代初)。一些人开始有意识地蓄种栗树,在自给自足之余,参与社会流通,市场上出现了以锥栗为主体的“南栗”。南栗在产量上不及秦燕之地的“北栗”,质量上却有独到之处,除了外观上有别,口感上更为脆甜,煮熟后则更为香糯。不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,还能对多种疾病起到一定辅助疗效。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就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写道:“栗,肾之果也,肾病宜食之。栗能通肾、益气,厚肠胃补肾气。生食治腰腿不遂,疗骨断筋碎、肿痛瘀血。”

建瓯锥栗的独特优势,千百年来一直得到人们的青睐。据嘉靖《建宁府志》所载,早在宋代已将锥栗作为一年一度祭祀孔子的祭品,明代时作为贡品之一,以“贡闽榛”而著名一时。直到今天,一些老栗农仍自豪地将建瓯锥栗称为“贡榛”。而在民间,直到今天农村仍然将锥栗和红枣作为女方的陪嫁物之一,以寓“早立门户”之意。

查看更多...

分类:网络文摘 | 固定链接 | 评论: 0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数: 33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