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用字体起源与发展简介



甲骨文
商代后期奴隶主崇尚占卜,占卜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刻在龟甲兽骨上,叫做卜辞,那些文字就叫做甲骨文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字。

金文
亦称铭文或钟鼎文,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。始现于商末,兴盛于西周。主要用于记录的内容多与当时社会及王公贵族生活相关,如:祀典、赐命、征伐、围猎及契约之事等。

小篆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统一小篆为文字书写形式。至西汉末年,逐渐被隶书所取代。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,并把线条化和规范达达到了完善的程度,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,整齐和谐、十分美观,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。同时因其笔画复杂,形式奇古,可以随意添加曲折,印章刻制上,一直采用篆书。

隶书
起源于秦朝,由秦吏程邈形理而成,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。隶书由篆书演化而来,主要是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,书写速度更快。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,横画长而直画短,呈长方形状,讲究蚕头雁尾、一波三折,汉字从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称为『隶变』。一般把秦隶叫做古隶,把汉代的隶书叫做汉隶。

魏碑
北魏时期的碑刻字体,经历了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,隶楷兼有,在书法史上自成一格,成为汉字书体史上特有的一种字体,称为『魏碑』。其风格更接近于楷体,特点为:笔法方健,方圆兼用,结体险峻,笔画斩钉截铁。这些笔法结体风格,为后来很多书法家所效法。铅时代的字体设计师吸收了清代北魏体风格设计出印刷字体『新魏体』。

楷书
又称正楷、楷体、正书或真书,由章草和隶书演变而成,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标志了汉字书体的成熟。楷书起源于东汉末年,隋唐时期进入兴盛的时期,此时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,楷书被使为印刷字体,并一直是印刷字体的主流,可称为印刷字体之宗,后来出现的宋体、仿宋体、等线体等印刷字体,也多以楷书体为基础发展而来。

宋体
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,历代名家书法均被吸纳为印刷用字,随着印刷工艺的不断进步,印刷字体也根据工艺需求不断发展,宋体字就在此时也就应运而生。南宋时期出现宋体萌芽,到明代宋体完全发展成熟,由于笔画平直,更利于刻版,再加上笔画粗细适中,疏密结构的巧妙配合,使其字体不但有整齐划一的外观效果,而且有利于阅读,在官方和民间印书中得到了广泛使用,同时,字体结构进一步发展,出现不同风格的宋体,从而奠定了宋体字作为印刷字体的主流地位,沿用至今。由于宋体在明朝时期传入日本,所以日本又称为明体、明朝体。

行书
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、运笔自由,相传为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,即正书之变体,务从简易,相间流行,故称之『行书』。行书的出现弥补了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辩论的不足。其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,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。楷法多于草法的叫『行楷』,草法多于楷法的叫『行草』。

草书
草书是快速书写和不断简化而自然产生的。包括草篆(大篆和小篆的草书),隶草(古隶的草书),章草(今隶的草书),今草和狂草(都是楷书的草书)。草书由于草率地书写而成,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被大大的削弱,因而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作品供鉴赏。

仿宋
二十世纪初,钱塘丁辅之、丁善之在宋体结构的基础上,突破宋体呆板轮廓,根据清武英殿聚珍刻本,仿北宋欧体字行世,铸刻了一种横竖精细相等,笔画秀丽,字形呈长方,清秀美观的活字字模,命名为『聚珍仿宋』,后来又有发展,通称为『仿宋体』,与楷体、宋体、黑体并称四大印刷字体。

黑体
或称方头体、平体、粗体、等线体、方体字等。其结构与宋体接近,但笔画粗细均匀无装饰角,庄重而醒目,现代性意味强烈。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出现,一般认为,日本仿照西方无衬线字体设计而成的汉字『哥特体』,是中国『黑体』的来源之一。

评论: 0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数: 4702
发表评论
登录后再发表评论!